對以競賽為目的課程進行三階段評量設定 - 深入學習創新實驗室

單一門的課程對準的是單一目標,評量設計只須對準課程行為跟目的。以競賽為目的進行的課程設計往往具備多重指標,如果僅以單一門課程評量的角度看競賽為目的的課程設計,容易陷入霧裡看花。

評量設定適用的時機

單一門課程往往只有單一的目的,評量的主力主要是放在課程的吸收檢核或是技能學習有否有到位,重點是放在個人。另外有一種類型的課程,重點雖然放在個人但是團隊的默契、分工、及合作也非常重要,如果採取的評量手段,是以個人吸收為目的的評量手法,往往會發生個人成績優異但是團隊的成績是不及格,最終還是一支不成熟的團隊,例如籃球隊、棒球隊….等等。

只要是以競賽為目的的課程,在進行評量設計時,團隊的因素就必須納入評量的範圍之內。以個人為目的的課程評量相對簡單,只要學習成果對準學習目標進行設計就可以,但是競賽行的評量就有諸多因素需要進行考量。

課程的目的

首先要先了解課程要達到的效果 ? 為什麼要達到這樣的效果 ? 現有的狀況為何? 再根據現況,制定課程。如果今天單位要求開立”陌生客戶開發技巧實務 ” 的課程,有可能是單位業務在進行陌生客戶開發時,有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覺,因此需要這樣的課程。多數人直覺式的會以實體通路的陌生開發為課程發展的重點。

但是客戶只有來自實體通路嗎 ? 有沒有可能也來自網路上社群媒體的陌生客戶 ? 這個社群媒體是甚麼樣的性質? 要如何接近? 如果是偏向網路通路,課程名稱如果是”社群通路客戶的開發的技巧” 或是”陌生客戶開發_社群篇”,會不會比”陌生客戶開發技巧實務 ” 合適?

如果提出的需求單位,對實體跟虛擬通路都有同樣的需求,或許可以拆成 “陌生客戶開發技巧實務_

實體通路經營”及”陌生客戶開發技巧實務_社群媒體的經營” ,定義上更為清楚,也方便需求單位跟講師更容易了解。

一般性的單一課程在設計時,容易對準一項指標。例如【社群小編必學】宣傳動畫影片簡單作 這樣的課程對準的產出指標是上過這堂課的學員必須有能力產出動畫影片。但是如果單一課程只是課程地圖中的一環,單一課程有單一課程的目的,課程評量時除了考慮到單一課程產出的評量之外,也要兼顧整個課程地圖的目的還有因為課程目的所衍生出來的相關目的。

進行的時機

以競賽型為目的課程,最好一開始就需要把規則說清楚。跟以個人表現為主的課程不同,這種在評量設計時要兼顧團隊的表現,個人的表現會只是團隊表現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不事先說明,學員往往會產生不公平的想法,容易開始惡性循環,所以操作過程中就必須非常小心。

評量標準的建立

評量標準的建立可以談到ADDIE,不過暫時不想把範圍談到這樣大,但是基本上要了解是目前學員的程度,還有你希望達到的目標,在勞動署職能基準中把能力定為六級,從L1 – L6。

學員程度、企圖心、課程長短、課程難易程度,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標準的建立。

評量的設定

在考慮到以上諸多狀況跟理由之後,就開始進行評量的設定。在設定上有分成現場的評量標準跟整體評量標準,如果是競賽類型的課程就又必須涵蓋到團隊評量的部分。

以下,是使用過的現場評量標準

  • 每一組得到的點數以上台人數加2點,例如一組五個人,三人上台報到取得點數是5點(綠點),講師可以視情況調整增加的2個點數。
  • 點數的分配權交由組長決定,但分配結果需經同組上台組員同意(如組長未上台,可由上台組員互選,取得代理組長一職)
  • 如點數(綠點)分配未能取得共識,得保留取得共識部分的點數,未取得共識的點數交回(例如三個人上台,取得5個綠點,組員僅同意一人1點,另外2點的分配未能取得共識,可以保留每個人一點,另外兩點繳回)
  • 報告的前三名,得到組別點數紅點分別是第一名3點,第二名2點,第三名1點,同時也取得綠點,點數同上。
  • 藉由組別取得的綠點,每位上台同學皆取得一點。如點數不足以平均分配,交由上台報告的同組同學決定,如果未能取得共識,可以將綠點繳回。

評量的工具

評量工具就會根據現場的評量標準跟整體評量標準而有所差異,因為是以競賽為目的的課程,就算是現場的評量在進行設計時也會考慮到個人跟團隊。

組別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姓名/點數   

總結

這樣含蓋多重目的的課程設計,如果單以學員個人角度來看,往往會產生不公平的感覺,但是以競賽為目的的課程設計,如果不進行多重功能的評量設計,往往會發生贏了個人但輸了團隊,因此在課程進行時都一定要耳提面命,需要時時留意課程進行的狀況,來確保課程進行順利。

近日課程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