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面臨事業版圖擴張或深化研究,在資金上運用難免陷入左支右绌,為了緩解這樣的窘境,申請政府補助計畫就會是其中一個選擇,政府補助計畫種類繁多,依照不同部會、政策、不同目的衍生出不同類型計劃,在申請上有針對新創企業、行業別或是以企業規模來劃分的政府補助計畫。
以最廣受人知的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而言,就可以區分為中央、地方與海選三種類型。
申請人在申請政府補助計畫前,需先釐清自身申請政府補助計畫的目地是否與計畫目的相符合,其次清楚企業本身適合申請那一種補助計畫,以免徒勞無功。
政府補助計畫的自評
企業主在申請政府補助計畫時,可以依照自身提案的類型,對照以下的方式對於提案內容進行自評,政府補助申請案可以區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月亮型、太陽型和星星型。
◼️月亮型的特徵
月亮缺乏自發光的能力,月亮的光是太陽映照到月球,月球在反射到地球,月亮型的案子本身不具備發光的能力,仰賴是「太陽」的光。
對於月亮型的案子,太陽可以區分成《Only 1》與《No. 1》。
《No. 1》太陽的特徵是廣澤眾生,即使是起得早獨享的陽光,終究還是需與人分享。
《Only 1》的太陽又是另外一種類型,可以被獨享,或只有少數人可以享用。
雖然月亮型的特徵是「借光」,但有人誤以本身是太陽,另外一種月亮型是缺乏駕馭陽光的能力。
有些月亮型「借光」的能力強,雖是借用《Only 1》的太陽,強大的光芒,往往在直視時睜不開眼。
觀察到的提案,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No. 1》太陽-月亮光強
2.《No. 1》太陽-月亮光弱
3.《Only 1》太陽-月亮光強
4.《Only 1》太陽-月亮光弱
◼️太陽型的特徵
案子本身具有自發光的特性,自發光可能是趨勢、時機或是專業,太陽可以分為烈日的陽光與陰天的陽光。
烈日的陽光充滿能量,陰天的陽光雖然舒服但欠缺能量,難以持久。
對於具備可以散發出強大能量的「烈日」,卻以柔弱無力的型態出現,心中會感到深深的惋惜。
◼️星星型的特徵
星星的光可能是自有光或是反射光,但是因為離地球太遠,所以光芒是不明顯。
和月亮與太陽相較,星星發出的光芒是晦暗不明,本身不具備發出強烈的光芒,或欠缺可以借光的光源,往往會為了引人注意,就會借用一些【勢】,真假的【勢】就會混跡其中。
觀察到的七個現象
補助案申請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是失敗的申請補助案卻是有很多共同點:
- 收不了手的多重投案
多重投案不會是主要問題,有問題的是每一個補助案的特性不同,申請者一案多投時對於不同申請案的不同需求並沒有修改,就會出現牛頭不對馬嘴。
- 回不了頭的天花亂墜
沒有發展主軸的計畫,流水帳講述方式,缺乏誠意的答覆方式,一旦被詢問到無法回答的問題或意料之外的問題,反應就是”沒有問題”、“不會是問題”。
”沒有問題” 或 ”不會是問題” 的避重就輕的說法,只是更增添疑問。
- 支離破碎的貧乏內容
過多的市場分析資料,少少的提案內容,或是無法清楚描述目的性的內容充斥其中。充滿缺口的計畫,以擠牙膏的方式回覆,重點陳述輕輕代過或是交代不清。
- 左支右絀的檢核要點
說的跟作的不一樣。
- 以多報少
說明的時候支票拼命開,要作的時候,沒有什麼需要作的。
- 文不對題
主題、內容、檢核點在同一個案子中卻出現不同的層度,輕描淡寫的內容,有產出但沒有檢核重點,簡單說就是隨便說隨便作。
- 誇張的內容
不成比例的指標,同樣的主題操作,有人人力經費編列在可以相信的合理範圍,但也有編列到兩位數的人力經費。浮誇的現象出現在很多層面 ,不經感慨「只有作不到,沒有想不到。」。
新創產品類型
新創提案可以拆解為產品開發、發展商模、營業額與獲利四個區塊。
新創的創新又可解讀為有效創新與無效創新,要定義與區分兩者的分界是以獲利的角度進行劃分,無效創新也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有效創新的養分,只要以這個角度切入,必須有足夠的Power說服眾人。
觀察到的新創提案的產品可以分成
◼️A+型態
原有技術改良或是堆疊,像是原來的泡麵從豚骨做成海鮮口味,又或是從一般咖哩製作成海鮮咖哩之類。
當然”+”也有程度之分,有些產業一個”+”就足以與競爭者區分,但有些產業需要是很多的”+”。
◼️A->B型態
將在某領域的模式移植到目前的領域,把A產業領域的技術使用在B產業領域,但也可以把產業領域改成地域,像是把日本流行但台灣尚未普及的模式改良後移入。
或是像雖然共享經濟濫觴於uber,但目前有許多產業都借用這樣的結構發展自己的商業模式。
◼️A+B型態
將兩個產品功能整合,或是整合兩個商業模式。像是早上開早餐店,之後販賣服飾,但像這類複合式的商店有以時間區分或空間區分,以時間區分是一地多用,或是一個空間營造多種氛圍。
銷售整合型服務或產品,就會面臨客群差異性與空間氛圍產生衝突的可能性。
◼️C型態
無中生有,但這一類相對不多。
新創提案的結結構
前面談到新創提案的產品,接下來談談新創提案的結構。
觀察到提案的結構,可以分為四種型態:
◼️流程型
以產品為主,商模以現行產業主流商模為主,因循這樣的模型。
雖然這是最常被看到的模型,但同質化的商品必需進行查異化,複雜的體驗需要以教育進行引導,老王賣瓜只會陷入自我感覺良好。
◼️內含型(一)
以產品為主,商模為輔。這模式不是不好,但是我觀察到的卻是作的最糟的,這種模型被濫用是因為做的人把商模作為補充,只有名稱但是缺乏細節,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對案子缺乏信心,為了讓案子看起來很豐富,所以硬加上去。
像是銷售健康食品卻搭配訂閱制,感覺好像很不錯,是吧? 但是整個簡報內容中只有出現”訂閱制”三個字,神來一筆,沒有前言與後語,沒有交代來龍去脈,就是三個字 “訂閱制“。
與其如此,如果沒有能力駕馭這樣的模型,還不如回到模型一 流程型,專注在四種產品的型態上。
◼️內含型(二)
以商模為主,產品為輔。類似像是建立一個生態圈的模式,找到一個可以滿足市場的缺口,提出解決方案,一併在提供解決方案時,建立上下游的生態系。
夢想很豐腴,但現實是很骨感。往往是找到覺得市場的缺口,但是提出的解決方案過於空洞、理想,解決的方法是”相信我們可以做的到”,市場真的不乏好的案子,但也有一問就破功的案子。
◼️並列型
並列型就是產品與商模一樣大,明確找到市場的缺口,提供解決客戶痛點的商品,與模型二、三不同是並列型並沒有建構一個生態圈,但是卻讓自己的經營模式與眾不同,也許不足以發大財,但卻可以站穩腳步。
如果您對我們的內容有興趣,可以加入以下粉絲團
粉絲團: 深度學習創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