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評者的感受、 思辨跟表達 (下)

隨按照課程地圖發展的課程進行中,也邊觀察邊調整課程的內容跟速度。在期末之後的心得中(等於是課後問卷),有人是這樣寫的。

學員的心得

學員B說:

[但我得坦白的說,一開始上課時的確比較乏味,畢竟都是老師在拼命講同學在坐著聽,在後期要我們討論的時候,變得有趣多了,除了可以上台發表自己組別的意見外,但我最喜歡的是與組員一起討論的時光,會覺得上課時間都過的超快。]

同組學員B1說:

[如果只是單純的聽課,我想是很難吸收的,但藉由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開放小組討論時間及發表結果,讓我們去思考,使知識活化、內化,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

[思考及討論過後我們將產品圖在規範內做了小小的變化,暫時解決了圖片無法使用的困境,在我們修圖片的過程中,老師發現了並詢問我們的狀況,給予了我們一點建議,讓我們可以加上一點變化,使圖片增加趣味性,當時接近聖誕節,配合節慶的到來,我們將產品旁放上了表情不一、姿勢不同的聖誕老公公,讓產品圖不是單純的產品圖,能夠結合節日,增加趣味性,老師及廠商看過後也覺得不錯,因此之後我們除了將產品搭上節慶,也設計了許多不同風格的產品圖]

同組學員B2說:

[在這個學程中,雖然有很多的功課要做,但學到的知識也很多,很謝謝我的組員,大家互相討論互相幫忙,很喜歡每次的分組討論與操作。]

上課氛圍的轉換

課程進行中,我改變了上課的節奏,把輔導跟協助同學解決問題的比例時間增加,協助他們如何跟企業對話。

在多數計畫進行時,相對在意計畫執行的成效,但是計畫成效的成功與否,計畫中的成員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學員對計畫的感受性相當重要,但這部分在職能基準中並沒有一個指標可以進行監控。

職能基準的推動是由上而下,對於受評者而言,受評者意見出現的時間只有在分析階段跟最後受評量的時間。

事實上評量能否達成設計者的目的與否有賴於學員的投入程度,但也跟誘因有相關。如果評量者的單位是學校,受評者的對象是學生,以當今社會的風氣,就可能產生誘因不足的現象。

因此受評者的感受就很重要,但一昧討好學員也無法達成評量設計的目的,在乎感受外又必須建立一個氛圍讓他們進行討論、溝通、爭辯,當然也必須講所學內容表達,我們才能確認是否有達成我們的要求。

這次課程指標進行設定調整時,課程內容就須調整來配合指標的產出。但也造成一些美麗的錯誤,例如媒合的廠商的業務內容都不一樣,課程設定的KPI只能取最大公約數,無法全部被涵蓋,所以其中一個指標就讓一組學生產出以下的圖來符合訂定的指標。

受評量感受三元素

指標設定時也涵蓋三個元素,當然這些元素也被設計到課程內容之中。感受部分,例如學習過程及學習的心得(如之前學員說明);有思辨部分,例如課程中很多的設計說明(如之前學員說明);有表達部分,這個部分又區分為對內(如之前學員說明)跟對外(廠商),對外的這部分的內容不是在課堂上教授的,他們也無法拿到標準答案,一定要跟廠商進行對話,才有辦法完成這部分的KPI。

在作了這樣多改變之後,就靜候最後的轉換率的產出結果。

About 蔡 豐全

網路行銷 講師 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微型鳳凰創業顧問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跨境電商生態村 顧問 台灣網商協會 顧問 中華職能開發策進會 顧問 新北市社企電商基地 輔導顧問 阿里巴巴認證講師 深度學習創新實驗室 計畫主持人
View all posts by 蔡 豐全 →

發表迴響